2025-02 高野山、奈良、琵琶湖、海之京都:
2013/2/26 (tue)
宿坊的早課是自由參加的,沒有 morning call,清晨五點半,我們自動起床梳洗著裝,5:55 進入本堂前,將前晚寫的經文交給執事僧侶,供在本堂中,之後會代為奉納至奧之院。
這一天有住客十餘人參加早課,大家陸續進入本堂(平常不開放,參加早課是遊客進入本堂的唯一機會)後或跪或坐,清晨冷冽的空氣隨著僧侶的誦念聲震動,幾乎要刺痛心靡,同時又有種神聖莊嚴的感動。
早課是(唐)密教形式,對我們而言是第一次,大部分的儀式是由僧侶們進行,需要我們參與時會有說明,如果語言不通也不用擔心,記得不要選排頭位置就好 😛 早課結束後,每人獲得在儀式中使用過的紙花瓣(散華)當作加持物或紀念品。
利用早課時間,早餐 已佈置完成。冰雪覆蓋的庭院裡,池子也在夜裡結冰了,晨光寂然。
在高野山被觸動、被洗濯、被安撫,這所有感受,我想可以濃縮成一個「凜」字。
我知道自己一定會再來。
Kansai Thru Pass 在手,玩南海高野線途中下車,第一站,九度山。
熟悉日本戰國人物、故事的人對傳奇的 真田幸村 應該都不陌生,關於他的書籍、戲劇、電玩更是多不勝數,許多與他有因緣的地方(如上田、松代)至今仍隨處可見 六文錢,九度山也是其中之一。
關原大戰前夕,真田幸村與其父昌幸加入石田三成陣營,將走中山道趕往關原的德川秀忠軍絆在上田城纏戰,秀忠軍也因此趕不上在關原的戰事。最後西軍兵敗,德川秋後算帳,將真田父子流放到高野山。
真田父子原本住在高野山上的真田家菩堤所 蓮華定院(目前也是宿坊),之後移到山麓的九度山,居所即目前的善名称院,又稱真田庵。幸村與妻小在這裡度過十餘年,直到大阪冬之陣爆發…
九度山駅是個一人服務的小站,沒有 coin locker,也沒有人工寄存服務。九度山町雖是個小山村,真田家相關遺跡也大多集中在町內,但如果想步行到約三十分鐘距離的慈尊院(屬世界遺產範圍,有二十公里長的石道通往高野山),扛著行李就顯得有些為難。
走進市街中心部,入口正高懸著「真田のみち」(真田之路),迎面而來的都是紅色的六文錢旗。真田庵腹地很小,庭院與一般民宅互通(熊熊會有走錯的感覺),也許就是當年真田家蟄居此地的情景。
緊鄰真田庵有家打著「真田そば」旗號的餐廳,在這個寧靜小鎮的用餐選擇不多,就配合主題吃個 幸村餐,還有這位跟 夏亞 一樣有名(也都有長角)的紅色男人做陪 XD
南海高野線途中下車,第二站,狹山池(大阪狭山市駅)。
狹山池建造於飛鳥時代(七世紀前半葉),距今約有 1400 年歷史,是日本最古老的水庫式蓄水池,歷史上許多重要人物(例如江戶時代的片桐且元)曾參與過改建工作。狹山池至今仍在使用中,是大阪府下屬最大的水庫。
我們對水利工程當然是門外漢,吸引我們前來的是出自安藤忠雄之手的狹山池博物館。落成於 2001 年,保存並展示狹山池的改建工法及堤壩實物。
由大阪狭山市駅,隨指標穿過住宅區,大約十分鐘路程,來到看似住民公園的狹山池與博物館。
一貫的灰樸外觀,狹山池博物館的主動線是向下延伸的,走過長長的坡道,正好遇到放水時間(據說是整點?不確定),兩側水簾傾瀉,水聲迴蕩,既美且勁,可惜天色陰沉,見不到水幕虹彩。
已經運轉千年的狹山池,如今守護著池畔散步、慢跑的人們,觀照著整排待放的櫻花木,回程,充滿庶民生活的況味。
結束途中下車之旅,通過從 JR 大阪站走到阪急梅田站的考驗(可謂一朝迷過路,十年怕梅田 XD),場景在阪急電車的車窗外流轉,無事安抵京都。
2013-02~03:關西踏雪尋梅:
2013/2/25 (mon)
高野山,歷史意義上,是由(大家都從歷史課本上讀過)將佛教(唐密)傳入日本的空海僧(謚號弘法大師)在西元九世紀初開創的宗教城鎮;宗教意義上,它是佛教真言宗的聖山;觀光意義上,它列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;個人意義上,它是一個宿願 …
放棄了飯店早餐,把行李箱寄出後,趕搭 7:20 往高野山的急行列車,也是第一次踏入和歌山県。雖說列車標示的終點站是高野山,但原車只運行到極樂橋,下車之後跟著指標換乘 cable car 上到高野山站。但旅程還沒完,出了高野山站便是巴士乘車口,還要約 10min 的車程(這段是專用道路,步行者或行駛一般車輛不能通行)才真正到達「高野山」。全程都在 KANSAI THRU PASS 適用範圍中。
高野山境內以千手院橋站牌的十字路口為中心(觀光案內所、coin locker、郵局、消防隊都集中在此),大致可分為東、西兩側:大門、壇上伽藍、金剛峯寺在西,向東走則是往奧之院方向。
初春,氣溫冰點以下,街頭一片雪白,我們在杳無人跡的路上,慢步往大門前進。
透過高聳杉木望去,褚紅大門的另一邊,是山與天。
相傳空海大師將由唐國返日時,為尋求弘揚真言密教之地,便朝日本投出名為三鈷杵的法器,後來大師在高野山附近巡訪時,獵人發現有棵夜夜發光的松樹,那支三鈷杵便是掛在樹上,大師進而著手在這棵三鈷之松所在地,逐步整備,所以壇上伽藍(壇場伽藍)也可說是空海大師在高野山弘法的起點。
壇上伽藍是一個以曼荼羅的形式所佈建的建築群,部分開放參觀/參拜,其中最醒目的莫過根本大塔,我也在這裡有一次很特別的體驗…
踩著淬淬的碎冰聲,我們來到清朗天色下的根本大塔前,除了樹稍屋簷的落雪,四周靜謐異常。
恰巧有三位身著白衣、輪袈裟的遍路行者與我們一同進到塔內,塗香(在高野山上各堂院入口都置有塗香,參拜前清淨之意)禮拜後,當我仰望如來慈顏,他們跪坐開始誦起我完全不瞭解的經文。由丹田發出的沉穩音階,每一聲都像在與我內心的某處、某個意念產生共鳴,迴盪在這個以立體曼荼羅構築的空間裡,不覺中,淚水不斷湧出,卻沒有任何激動、衝擊的情緒,反而格外平靜 …
這是一個我不曾有過的觸動與震撼,好像親近了某種美好,令我頻頻回望,充滿難以言喻的感激與歡喜。
在修行之地,遇見許多修行之人;光是與他們相遇,就有種心境也跟著沉澱、清明的感覺。
由壇上伽藍的西向東側走,穿過蛇蝮道,便是高野山真言宗的總本山,金剛峯寺,短暫停留後,繼續往奧之院前進。
高野山的市街風光仍是佛光普照,除了櫛比鱗次的寺院(境內共百餘座),餐廳多供素食(精進料理),紀念品店也同時販售佛具或遍路的用品 … 在紀念品店裡看到各式牌位,感受相當微妙 😛
過了一之橋,就是奧之院 — 與壇上伽藍併稱為高野山的二大聖域。
由一之橋出發前往弘法大師御廟,步道長約二公里,兩側是參天的杉並木,其中許多樹齡已超過千年,周圍遍佈超過二十萬座的墓石群,包含戰國時代至今,各地梟雄、豪族的供養塔,天災戰事的慰靈碑等等,不分信仰宗派,無論在人世間是敵是友,一同長眠於弘法大師左右。
在這片日本最大的墓地,叫得出名號的戰國人物幾乎都在其中(大多是供養塔,遺骸並不在此),有意尋訪者可參見 奥の院參道ガイドマップ。因為謙信公除早年遊歷高野山、差點上山出家,晚年還受金剛峯寺傳法灌頂,算是淵源甚深,當然在這片靈場中也有他的安息所 — 上杉謙信靈廟。
青石古墓間,像一個小宇宙,無論怎麼樣的人生,最後總在其中歸於平靜。
順著參道走,經過御供所(奧之院的朱印處也在此),來到御廟橋。橋下的玉川是 寒中水行 的場所,一旁有不動明王守護著修行地。御廟橋前、背向玉川的則是水向地藏:參拜的人們藉由將水淋向菩薩來為亡者祈冥福。
御廟橋的另一端就是高野山信仰的中心地,禁煙、禁攝影、禁飲食、禁衣裝不整。
參拜者在橋前一鞠躬,肅穆地進到燈籠堂(弘法大師御廟的拜殿,由高野山二世真然大德建立,目前規模約形成於千年前的藤原道長時期),裡面有參拜者奉納的萬盞燈籠及已燃燒千年的不滅法燈之火(消えずの火),寧靜莊嚴。
在高野山上的說法,弘法大師(空海)至今仍活在入定狀態(生きたまま)守護著世間眾生。所以每天早晚兩次,會由奧之院的御供所進行「生身供」(供奉弘法大師食事的儀式)。
遊高野山,除了參觀(或參拜)宗教、古蹟建築,也可在宿坊留宿,吃精進料理(素食)、參加早課、寫經、阿字觀等活動。目前山上共有 五十餘座寺院可選擇。
各宿坊都是擁有長遠歷史緣由的寺院,有些建築還被列為國寶,我們選擇了位在千手院橋前站牌附近的 一乗院。
一乘院其實跟上杉家也有(大概十萬八千里遠的)關係:第十四代住持,是上杉景勝重臣直江兼續的次子(其實是直江夫人お船與前夫直江信綱所生)。
宿坊除了建物是佛寺、服務人員是僧侶、時間表比較早(17:30晚餐)、吃全素(一乘院的精進料理 評價非常好)、可以自由參加宗教活動外,與一般旅館沒有太大的不同,設備非常齊全、舒適,晚間梳洗完畢後,寫完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需要另付費),平靜地結束這不思議的一天。
被聖山靈力洗濯過後,我一整天都沒有講髒話 XD
2013-02~03:關西踏雪尋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