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「irene」

看到 「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呢?」,其實更早之前也看過類似的疑問(例如 台湾のイングリッシュネームの謎)。我是待在國外從不曾超過一個月的台灣人,抱怨完中文名 就來就來聊聊英文名字吧~

我們庄腳俗小時候沒上過美語補習班,第一個英文名字是大學上英聽時取的,久遠到我自己都不太確定是什麼,只隱約記得跟中文名字的發音有點關係,而且當時同學們對命名都有點傷腦筋 (可見 1980 年代末期配備有英文名字的青少年應該還不算太多,而且,大家都不愛用國中課本上出現過的名字 :P),隨著英聽課結束,這個很少用、聽起來會 ㄍㄞˇ ㄍ一ㄡˊ(gai7-gioh8) 的名字也漸漸被我忘了…

一直到網路時代來臨,有了「帳號」」、「網路身份」這類需求,前前後後我也用過許多個有意義、沒意義的代號 (本名音譯、縮寫、卡通人物名、正好放在桌上的飲料罐的產品序號…etc.),真的定於一尊是在 1997 我進了一家 100% 沒有外資、 99.9% 往來對象講中文、辦公室裡 50% 講台語、但名片上要印英文名字的公司 (老實說,我當時還真沒想過為什麼不把中文名字直接音譯就好),我花三秒鐘決定了這個只有五個字母的名字,不長、順眼、不會很菜市場,就這樣,沒什麼好理由,而且當時英文名字只用在名片上,辦公室裡大家還是使用中文名。

現在我已經想不起來這個名字到底是在什麼機緣下進到我大腦的 database 中 了(跟我的中文名的音和意都沒關係),如果在中學時期選名字,我應該會叫 Mafalda,無關音、意,而是長得像 😛

後來有了這個站的雛形,虛擬世界用個虛擬的名字 (個人是不喜歡用現實身份在網路上走闖),很直覺的就稱它 irene’s page (看就知道是個不用花心思想的名字),直到這個時期,irene 才有比較實用的功能 😛 不過 1999 在同公司換了一個單位,氣氛丕變,同事間大都以洋名相稱,irene 突然間變得很具體,變得不只是一個帳號或代碼,而是「我」,要習慣它不只出現在名片、螢幕上,還會從別人的口中對著我念出來 (這時才發現原來很多人不會念這個字,還有廠商特地在開會前打電話來問我怎麼唸 Orz)

PS. 太多人來問/查怎麼唸了,答案是: [ɑɪr’in]。

為什麼台灣人喜歡或習慣取個英文名字 ?! 尤其是彼此都講中文的情況下,為什麼還要用英文名相稱 ?! 這些問題在看到那些文章之前,我沒有很認真的想過,就 該文 列舉的幾項中 —

只是當成綽號或暱稱,圖個方便而已; 可以避免本名外漏,保護個人隱私 : 雖然措辭看來有點嚴重,但現階段 irene 對我最大的用處的確就是取代我不想公告給不特定陌生人的本名。
用英文名字和同事彼此稱呼,免去了頭銜,感覺比較親切 : 看起來也不錯,但在我們公司,對長官仍只限私下聊天時,目前還沒有人斗膽的當面省略職稱、直呼其英文名諱。
中文名字沒辦法正確地用英文發音,另取洋化的英文名是方便外國人稱呼 : 看起來是很體貼的理由,而我遇過非中文母語的人,其實都很有興趣、誠意想學著念我的本名,但也的確很少能把我的名字念得讓我馬上知道他在叫我 (怪我的名字太具中文特色吧 :P),不然就是念好幾個人的名字聽起來都一樣…; 不過在我目前的現實生活中,出現這種需求的機會其實少之又少。
跟上潮流,比較有國際觀 : 某些「會講英文 = 有國際觀」的想法已經夠荒謬了,別變態到光有個英文名字就算數吧 Orz

其實我覺得 自己有沒有、要不要用 英文(或其他外文)名字不見得要有什麼擲地有聲的理由 (有個朋友自己取了一個日文名字叫互美,音 ごみ gomi,就不需要理由,大家都會樂於使用 :P),與我的情況類似或只是因為「好玩」、「大家都有」的人應該不在少數,也不覺得因此就失去什麼自尊,或許因為那只是在某種時空下才與我連結的一個代號 (也還沒遇過為了轉運而改英文名,通知我不准再叫他舊名的人),想用哪個名字、代號叫我都OK (但 要寫對 :P),不認為應該擴大到什麼大是大非的層次。倒是明明大家都是相同母語溝通無礙,還 要求別人 一定要用個外文名字來「國際化」一下的人,該好好想一想「為什麼」。

或許在台灣備有英文名的情況比其他非英語國家普遍,所以呢 ? 如果優先的考慮理由是「外國人會怎麼認為」、「喪失民族自尊」,未免也太脆弱了 ?!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