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兩篇文:

偶爾會有人笑說日本是我的娘家,因為是玩笑我也不會認真,但喜歡到日本旅遊、想瞭解日本歷史文化,和想到日本工作生活甚至成為日本人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。但趁有人挑明了這個話題,我也想說清楚自己的感受。

我有濃厚興趣去接觸、瞭解並不等於全盤喜歡或認同,反而當接觸、瞭解得越多,越肯定自己不適合也不希望真正進入(由社會階級、群體壓力和綿密的潛規則組成的)日本社會,當一個興味盎然的旁觀者才是我的適當位置,「哈日」對於我是負面、有盲目意味的詞,無論對象是誰,就是因為接觸、瞭解得還不夠才會「哈」吧?

我在日本只有過觀光客這一種身分,經驗值當然形形色色,倒是沒遇過太誇張、惡劣的對待,但我可以理解(其至稍微體會)原文作者描述的氣氛。我自己的想法是,我花錢花時間是要他們(也許正是由社會階級、群體壓力、綿密的潛規則造就)的環境和服務品質,這是我快速抽離現實的途徑,只要對方拿出專業得體的應對,他們心裡真實的想法其實不干我的事,該反應爭取也不會退縮。

因為它的品質水準一向可以讓我覺得放鬆享受,所以一去再去,這是交易,不是搏感情,不曾想過台灣人的身分理所當然會多或少得到什麼。

對於「台日友好」,其實我覺得只是個外交辭令,不認為有什麼特別意義,先把做為一個人、一個旅人該有格調和能力維持好比較重要,對哪個國家都一樣。

把自己活得好一點,自在一點,不要老是專注在別人的眼神語氣,不要老是有些奇怪的幻想到頭來又自己打擊自己比較實在吧。

至於家,當然是台灣啊。

下午彷彿親身經歷了一個犯罪推理的故事。

從一個沒頭沒腦的報案,抽絲剝繭出一個令人失笑的真相:某單位背著我們偷上他們想力推、但我們已明言再三不允許上線的功能,出包的第一時間對方問錯了問題、接著想推卸又曝露出更多,然後推理通過了驗證,在對方坦白認罪之前,我們切斷了 server 供氧。

知恥近乎勇,無恥近乎神勇。

失控隧道》的厲害在於它是韓國人拍的韓國故事。

在建國花市遇到 浜松・浜名湖観光推廣 活動。

路人:它是草莓吧?還是蝸牛(因為尾巴)?

它是うなぎ(鰻魚)+ いも(地瓜)= うな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