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看到最有同感的文章

quote:

科學家為了做研究,想知道「真實的感染數字」,我當然可以理解,但不應該凌駕於符合當地民情的公衛政策。

我在義大利疫情最嚴重時也曾經懷疑陳時中、張上淳這套不直接應戰的方法能撐多久,怎麼還不趕快切換至更「科學」的對策,但我後來才看懂。陳、張這派的做法,首要武器就是隔離14天,從來不曾讓步。很多人以為最重要是口罩,錯了,強制戴口罩一事他們尚且曾經鬆綁,隔離14天則從來沒有讓步。於此同時,還巧妙地處理了恐慌比賽第一名的台灣人的心理狀態。

我必須說,這在受「科學」訓練的專業者中極為難得。多少「專業者」在接受社會託付的同時,忘了自己存在的目的是解決社會的問題,而把刷自己行業存在感當成最重要的事(我們這行終於有機會大展身手、吐一口氣了),…… 但他們卻可以選擇姿勢不帥、不是最「科學」,但精準對應台灣社會狀態的路線。這不是公共知識份子,沒有人是了。

表達這麼精確、邏輯清楚又不做作,多棒的文字能力 👍